1946年,胜山胜南村的陈杏珠年满18岁,嫁到了新浦的六塘南村,与22岁的农民潘成動结为夫妻。70多年来,这对夫妻相互扶持,辛苦抚养了六个子女。如今,这个大家庭已经五代同堂,有63位家庭成员。长子和二女儿都已年过七旬,潘家最小的孩子才刚满1周岁。
六塘南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村,传统上即以农业种植为主,也是一个知名的长寿村。该村90岁以上老人有18位。只有潘成動、陈杏珠两位老人在年过九旬后依然成双结伴,是让人羡慕的长寿夫妻。这或许与老两口一辈子勤俭持家的习惯与晚年平静祥和的心态有关。
潘成動6岁时,父亲遭遇意外去世,母亲悲伤过度双目失明。他是由年仅16岁就开始担起养家重担的二叔抚养长大的,叔侄之间感情很深。潘家六个子女在成长过程中,教子严格的二叔都是该打就打、该骂就骂,但对自己的侄子,他从不舍得说一句重话。
潘成動种了一辈子地,在农活上是把好手,加上办事公道,曾在解放后担任过生产队队长。由于小时候上过两年学,解放后又积极参加扫盲班。潘成動不仅识文断字,还能写一手好毛笔字。过去村民逢上年节嫁娶,免不了上门求字。
由于子女众多,潘家的条件在过去比较艰苦,也因此形成了勤俭节约、精打细算的家风。除了勤劳种地外,潘成動像其他当地村民一样,一有机会就去拷海。儿女们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的是,70多岁的潘成動刚做完手术,身上挂着尿袋还在地里拔丝瓜。直到现在,他还在家附近种了两分地,平时收获一些南瓜、扁豆等蔬菜水果。
记者到访时,两位老人身材消瘦,个头不高,身体都很健康,精神也好。老两口能动就不愿意麻烦子女,选择自己居住在两间平房里。前房是厨房,后面是卧室。房间虽小却布置得紧紧有条。平时除了菜地里的收获,潘成動经常踩着三轮车到离家700米的菜市买菜。陈杏花则在家中烧菜,料理家务,晚年生活平静而满足。
在六塘南村的老人中,老两口精神和身体都算是好的。在70多岁时,老两口分别动过手术。好在休养几年后,身体反而好了起来,后面的十多年里一直没什么大毛病。只是潘成動略有一点耳背,家人担心他听不到车辆喇叭声出行不安全,只允许他去一下附近的菜市,更远的新浦镇则拦着不让他去。
勤快治百病。潘家几个兄弟迄今都还分别种了十几亩葡萄,老四开着一家农机修理店,大家都还在辛勤工作。也有不少晚辈后代开枝散叶,居住在全国各地。整个大家庭63口人,没有一人因为疾病或意外离世。子女们认为,这是老两一辈勤俭持家、为人正直留给后辈的福气。
家庭越来越大,人口越来越多。潘家有一条准则,凡事好商量,不能让老人生气。老两口也自顾安享晚年生活,不爱计较、不喜多事。平时逢年过节,潘家也没有大操大办的习惯,春节子侄晚辈也都是排好日期分批拜年。整个大家庭只在老两口“大生日”的时候才会聚起来热闹一番。
全媒体记者 杨贯 通讯员 邹建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