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上午,跟老伴罗杏秀打声招呼,白沙路街道西华头村93岁的华周根老人扛上锄头,步行来到家门口那条小河对岸的一片田地。只要天不刮风下雨,华周根就会利用上午时间来到这三分地里忙碌一阵,料理自己亲手种下的几样蔬菜。
跟田地打了一辈子交道,曾有“慈溪袁隆平”美誉
华周根老人和老伴罗杏秀同岁,出生于1928年,两人相濡以沫,已共度70多个春秋。
华周根老人13岁开始务农,曾在当时的白沙镇农科站工作15年,是位喜欢钻研的农技师。“杂交水稻是袁隆平院士研究成功的,但当时种子稀缺。”他说,1977年开始,自己就开始进行杂交水稻制种,开辟了600余个试验小区,结合“全层施肥”和“二减一增壮秧”等方法,进行种子比对、剥苞、拉花粉等10项实验,促使稻株雌雄花期相遇、授粉效率提高。
1980年制种800亩,平均亩产90公斤,最高的达105.4公斤,纯度99.5%,通过省农业厅等相关单位实地验收,成为全省杂交水稻制种纯度和单产最高的育种单位,次年被推广至全省各县区试种。华周根因此有“慈溪县的袁隆平”之美誉。
1992年退休后,华周根也闲不住,自主创业创办公司,试验种植甜菊,2006年出口1000余吨,创汇200万美元。他的甜菊无性繁殖育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,撰写的《高甙量甜菊的引种、繁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》曾获宁波科技进步三等奖。
在华周根潜心地头时,老伴罗杏秀没有任何怨言,一手操持家务一手照顾家人,将一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,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。夫妻两人向来感情融洽,凡事有商有量,从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斗嘴红脸。遇到事业上的瓶颈期、经济上的困难期,两人不会相互埋怨,携手经风雨、度春秋,一路相互扶持、相互包容着走来。
每日生活规律凡事适度,和气度日做小辈的榜样
两老膝下三男一女,几十年开枝散叶,如今老华家早已儿孙满堂。虽然两老生活尚能自理,而且三个儿子家住得都近,几个儿子媳妇会经常过来询问一日三餐,女儿也有事没事就过来看父母,但子女们还是觉得稳妥点好,请了位住家保姆,照顾两老的一日三餐和日常起居。
夫妻俩就住在临路的楼房底层,听闻记者要到家里来,热情的两老在女儿和孙子的陪同下,特意站在家门口的路边翘首等待。两人脸上虽然刻满了岁月沧桑的痕迹,但却掩盖不住平和的心态和幸福的喜悦。
一进大门就是厨房兼饭厅,窗明几净,收拾得井井有条。一旁的墙上,则挂着一家老老小小的生活照和全家福。两老说,儿女子孙都很孝顺。前两年,三个儿子还相约抽空一起陪老父亲去北京玩了几天,进行一趟中老年版“亲子游”。
虽然已经年过九旬,华周根老人还是闲不住。前几年忙着续修梅川华氏元房家谱,期间为了方便联系在外地甚至国外的族人,学会了使用微信,终于在2019年冬完成这项工作。现在,他每天生活规律:上午8点多起床,洗漱吃完饭去地里忙活一阵,回家小憩后吃中饭;一般晚上9点多上床睡觉。老伴的身体没早年利索了,每天的活动范围大多在家里,夫妻俩一日三餐相伴。
当记者向两位老人打听长寿秘诀时,罗杏秀老人呵呵笑着说,她喜欢喝点酒,红酒、白酒什么酒都好,但量适中,从来不会让自己喝到晕乎乎,“老头子原来烟酒不进的,这两年儿子建议他适量喝点红酒活活血,所以也会跟我一起稍微喝一点。”华周根老人回答得具体,“首先可能是基因关系。我老爹94岁走的,6个兄弟姐妹中走了4个,其中一个过百岁才走,另外三个走的时候也都80多岁了,还健在的2个,我今年93岁,哥哥98岁了。”他说,“其次是心态要好,钱财等凡事不计较。还有就是我好动,现在还在地里干活,种的蔬菜家里自己吃。另外我觉得子女孝顺也有关系,不会在家里有气受。”
而在小辈们看来,两老恩爱如初,工作上认真,生活上和气,一直是他们生活的榜样。
全媒体记者 陆超群